0%

細說地球歷史#0 ── 序言與地質年代

序言

這個Blog的第一篇文就給地球歷史吧。這應該會是一個長篇連載的系列,有時間就會更新(希望啦)。
這篇文章在高中時就打好了,原本打算在地球科學研究社的IG上連載。但礙於當時準備競賽,實在沒時間寫文,只好拖到現在才更新。

上學期修了地球歷史和它的實習課,雖然確實學到不少東西,但總覺得沒辦法把這46億年的故事清晰簡單地說出來。因此希望透過這系列的文章,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地球歷史,幫助我和感興趣的各位掌握重點。

地球歷史涉及許多發生在數億年前的事件,相關的證據並不容易完整地保存到今日,人們只能運用世界各地發現的線索,逐漸拼湊並推理出各種事件的大致面貌。因此,若有十位科學家正在嘗試重建地球歷史,有可能出現十一種不同的推測。我在寫文章時,會盡量參考多方資料,並且和幾位好友互相討論,希望內容能夠貼近現有的地質證據。但要聲明的是,文章內容不一定和真實的地球歷史一致,若各位讀者有不同的看法,也歡迎和我討論!

我在寫文章時也參考了一些不錯的書籍。首先是”地球全史:46億年的奇蹟“,這本書中精美的照片和生動的解說讓我踏入地球歷史的世界,我也相當推薦給剛接觸這個領域的各位。另一本書是”Earth’s Evolving Systems: The History of Planet Earth“,算是地球歷史領域中滿經典的教科書,我在寫作前也會重新翻閱一次。

不多說廢話,序言這樣就夠了。

地質年代

在開始之前,先介紹一下研究地球歷史時常用的時間描述法──地質年代吧!地質年代共分為六個時間單位,由大至小依序為宙、代、紀、世、期、時,分別對應描述地層年齡的宇、界、系、統、階、帶。兩個時間單位多由某個重要的地球歷史事件分隔,例如冥古宙與太古宙的分界就以「岩石能夠穩定保存在地球上」來定義,所以現今發現的最古老岩石形成的年代就標示著太古宙的開始。

以時間尺度來說,「宙」的長度大於五億年(部分甚至能超過十億年),「代」平均長達數億年,「紀」則在數千萬年長至數億年長之間,「世」的時間尺度為百萬年至千萬年,而「期」和「時」都在百萬年尺度以下。因為「期」和「時」的時間長度相對於地球46億年的歷史而言過於微小,因此在這一系列文章中不會深入討論。

將地質年代依照時間順序列出,就成為地質年代表。未來的文章會依照地質年代表的順序進行介紹,大家可以先稍微參考一下:
地質年代表_中文

今天的介紹就先到這裡結束了,之後的文章會帶著各位了解各個地質年代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敬請期待!想要持續接收地球科學新知識,記得持續追蹤喔!